原始時代,先民怎樣構想「龍」這種非現實生活的動物?無法依據。近年一些考古學家從內蒙古和遼寧接壤的紅山,發掘多種「龍形玉器」,例如:


  •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的《類型彩陶瓶》。
  • 新石器時代--遼案牛河梁出土的《豬龍形玉飾》。
  • 新石器時代--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
  • 商、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龍》。

這都是遠古時代具有龍形的原始作品,造型和結構都簡單,但從型格看,頭似豬、體似蟲、無角、無鱗;巨首、張口露齒、身體盤曲;有雙足和四趾。

春秋戰國時代,有關龍的傳聞更多。例如孔子見老子時,孔說:「吾今見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吞乎陰陽。」他說明龍祇是天空中的雲和水。

後來「龍」也用來比喻君子和賢人,《禮記,儀禮》「龍,蛇,君子類也」;屈原的詩歌:「賀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他認為「龍」是一種交通工具。

「龍」在漢代史書記載最多。如《史記,高祖本記》記載:「……太公往視,則見暗藏龍于其上……遂產高祖……」以此抹去劉邦出身寒微,且把「龍」與皇帝扯上關係。「龍」呈祥瑞之物,認為天子是「龍」所生,皇權呈至高無上。乃有五彩繽紛「龍」的造像。巨首,張口,鋒齒,蛇舌,環狀眼,兩耳長毛,雙角細長,唇有鬚,頷有鬚,頸細,腹粗有鰭,身披鱗甲,四肢粗壯,掌似虎,有三爪。明、清兩代演變有四爪和五爪。只有皇帝宮中才可畫成五爪,其他則是大臣階級,肘生毛……等變化。

「龍」在中華民族族群下發展,大都已成了藝術珍品,這都可從古今書畫、陶瓷、絲綢編織、玉石雕刻見到,至現今仍為民間視作祥瑞的代表。「舞龍」更被尊崇為大型慶典之必備節目。

舞龍的種類可分為金龍、銀龍、游龍、紗龍、彩龍、木龍、火龍。近年更出夜光龍及荷花龍等。

「金龍」「銀龍」--龍身以不透明的金片銀片製造,宜在日間表演。

「游龍」--外型與金銀龍相若,但體積龐大得多,龍頭重數十斤,龍尾需縛上三條堅固彩帶,以三個人從後拖扯,龍身裙腳全把舞龍者遮蓋。

「紗龍」「彩龍」--龍身以紗布紮作,繪上七彩顏色,每節內燃牛燭,光亮悅目,舞動時有如在雲間飛舞。

「木龍」--有稱醉龍,於農曆四月初八日舞動。龍頭以木製,重數十斤,祇舞龍頭,舞者灌飲酒水,後隨者作為龍身,跟隨龍醉步擺步而行,人聲喧天。

「火龍」--又稱草龍,常於中秋節前後晚間舞動。龍身每節以稻草紮成圓桶狀,遍插燃點線香,舞者赤膊上陣,不畏煙火,遠看像真的火龍一般,沿途善信不斷補充線香。龍珠以球形鐵罩,內燃火炭,引龍走動。

「荷花龍」--於燈光下擺設,可現荷花一大朵,燈光轉弱時化成荷花龍而舞。

「夜光龍」--龍身以螢光藝術塗於紗布上,配以螢光燈,舞者身穿黑衣褲,舞動時,祇見彩龍飛舞空中,栩栩如生。

近代舞龍之演變

舞龍由過往之多人舞動的民間活動發展成一項由十人舞動的體育活動。

在中國大陸,全力發展日光龍;而星馬一帶則主要為發展夜光龍。香港於一九九八年起,將龍藝運動納入成為體育運動之一。過往兩年,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與政府有關部門全力發展龍藝;並每年舉辦全港龍藝比賽及於二零零零年舉辦了第一屆全港夜光龍賽事。同時於二零零三年與本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辦、香港康體發展局協辦下,更舉辦了「世界香港夜光龍醒獅邀請賽2003」,這是世界性的創舉;它將夜光龍之獨特及創新的多元化的套式、色彩繽紛的形象介紹,推廣至全世界!